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主题教育

3+7,总书记这样部署科技战“疫”

信息来源: 《求是》 发布日期: 2020-03-16浏览次数:

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要综合多学科力量加快科研攻关,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力争早日取得突破,尽快拿出切实管用的研究成果。

3个重要判断,7个工作要点,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重要判断1:积极进展

疫情发生以来,全国科技战线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科技、卫健等12个部门组成科研攻关组,确定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五大主攻方向,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科研、临床、防控一线相互协同,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就取得了积极进展。

我们不到一周时间就确定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分离得到病毒毒株,及时向全球共享;

适应疫情防控紧迫需求,面向全国揭榜,分阶段推出多种检测试剂产品;

采取老药新用、研发新的治疗手段、中西医结合等方式,迅速筛选了一批有效药物和治疗方案,推荐到临床一线救治;

采取多条技术路线并行推进疫苗研发;

通过对病毒生存环境、传播途径方面的研究,为制定完善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较短时间内构建了多个动物模型,为药物、疫苗研发提供了重要支撑。

同时,专家学者及时发声、答疑解惑,稳定人心、坚定信心,为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重要判断2:最有力的武器

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防治瘟疫的医疗著作和方法。《汉书·平帝纪》记载,元始二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提出了“隔离”是防疫的重要举措。明代中期我国就出现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

18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爱德华·琴纳发明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方法,经过几代科学家不懈努力,最终研制出灭活天花病毒的疫苗。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发展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霍乱、鼠疫、流感等这些曾经对人类造成巨大危害的传染病逐渐得到了有效控制。近些年来,在抗击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甲型H1N1流感、埃博拉病毒等多次重大传染病中,科学技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通过传染病重大科技专项研发部署,在传染病防治领域的科研水平、技术能力、平台建设、人才队伍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

重要判断3: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

当前,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我们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源头和宿主、传播途径、致病机理、危害性致命性、诊疗方案、救治药物以及患者康复后是否存在后遗症等,都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越是面对这种情况,越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

下一步,要重点在以下七个方面下功夫。

工作要点1:加强药物、医疗装备研发和临床救治相结合,切实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要加快药物研发进程,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加快推广应用已经研发和筛选的有效药物,同时根据一线救治需要再筛选一批有效治疗药物,探索新的治疗手段,尽最大可能阻止轻症患者向重症转化,切实提高治愈率。

要采取恢复期血浆、干细胞、单克隆抗体等先进治疗方式,提升重症、危重症救治水平,尽量降低病亡率。

工作要点2:推进疫苗研发和产业化链条有机衔接,为有可能出现的常态化防控工作做好周全准备。

疫苗作为用于健康人的特殊产品,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对安全性的要求也是第一位的。

争取早日推动疫苗的临床试验和上市使用+建立国家疫苗储备制度。

工作要点3:统筹病毒溯源及其传播途径研究,搞清楚病源从哪里来、向哪里去。

病毒溯源和传播途径研究,对整个疫情防控至关重要,必须全力弄清楚。

工作要点4:做好患者康复和隔离群众的心理疏导工作。

病人心理康复需要一个过程,很多隔离在家的群众时间长了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病亡者家属也需要心理疏导。

工作要点5:完善平战结合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

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大局稳定的重大风险挑战。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国之重器,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是国家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作要点6: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这不是简单的清扫卫生,更多应该从人居环境改善、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健康、公共卫生设施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特别是要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工作要点7:加强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的国际合作。

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多个国家出现,要加强同世卫组织沟通交流,同有关国家特别是疫情高发国家在溯源、药物、疫苗、检测等方面的科研合作,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共享科研数据和信息,共同研究提出应对策略,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